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站长QQ:1575389080
立即注册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!connect_header_login!

!connect_header_login_tip!

搜索
医书网 医书网 中医 查看内容

《内经》病机阐释咱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难于基础知识的学习

2019-4-28 11:08| 发布者: 管理员| 查看: 846| 评论: 0

放大 缩小
简介:《内经》病机阐释咱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难于基础知识的学习,而难于在应用时的见病识机,难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病情。因为见病识机极易误于自我臆测,明清时期的病症解析就多偏于臆测,现在的自学者和学院派医 ...
《内经》病机阐释
咱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难于基础知识的学习,而难于在应用时的见病识机,难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病情。因为见病识机极易误于自我臆测,明清时期的病症解析就多偏于臆测,现在的自学者和学院派医书也大多是这一路数。你看现在的贴吧论病也是这种情况,什么阳虚、湿气这些套词最为普遍,与真正的病情病机相去甚远。所以,要想在中医中进阶,就必须脱离臆测病机的习惯,若要脱离臆测习惯就必须通晓《内经》的病症与脏腑经络关系。《内经》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炉的一部经典,虽然古奥难懂,但对病机阐释部分加以钻研还是极有收获的,这一点初学者尤要重视,如果不了解疾病的机理,随自己猜测或徒学几个方子那样也只能管中窥豹,这一点《伤寒序》说的极好,必须谨记!
其实,在钻研过程中,也是将《内经》的实践理论深刻于内心的过程。初学者要想快速的进阶,也不得不在病机上苦下功夫。
当然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和医著太多,只能试图通过《内经》来学习部分主要疾病的解析,不能面面俱到,仅以此为例期望能获得些许灵感,还有个人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问题,难免有所偏差。在这里,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与点拨!
首先,要了解《内经》阐述病机的思维
特点!
理论特点:
最为朴素的阴阳脏腑经络理论
基本思维特点:
从理论高度总结来说,是立足于内外因导致脏腑经络病变的解析方式。
与后世解析的不同点:
同一个症候,由于内外因作用的脏腑经络不同而表现的伴随症状是不同的,所以病的部位也是不同,比如:咳证、风证和痿证。这种解析的方式,是一种高度的总结概括,后世医家大多难以企及。

解析方向
从经络脏腑向病候
从太阴太阳,即脾胃来举例脏腑辨证中的八纲:阴阳、虚实、逆从、内外。
《灵枢》还有十二经脉的病症提纲,都可以以此来举一反三。

从病候向脏腑经络
像咳论、风论和痿论都属于这种情况。

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
《内经》先从太阴阳明论开始大解病(脏腑经络论病机解析)
黄帝问曰:太阴阳明为表里,脾胃脉也。生病而异者何也?
岐伯对曰:阴阳异位,更虚更实,更逆更从,或从内或从外,所从不同,故病异名也。
【虽然脾胃互为表里,但是因为阴阳的不同,虚实的不同,逆从的不同,内外的不同所以生的病也是不同的,这是脏腑经络疾病的特点,不能因为互为表里而不分清疾病的不同】
帝曰:愿闻其异状也。
岐伯曰:阳者天气也,主外;阴者地气也,主内。故阳道实,阴道虚。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,食饮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。阳受之则入六腑,阴受之则入五脏。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,上为喘呼;入五脏则瞋满闭塞,下为飧泄,久为肠澼。故喉主天气,咽主地气。故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。
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阳气从手上行至头,而下行至足。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,阴病者下行极而上。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,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
【进一步阐释脾胃的疾病不同,其中包含了阴阳、虚实、逆从、内外的不同。这是辨明病机的大论大法,也是明了五脏六腑受病的特点,这一点尤为重要,初学者当要玩熟。还说明阴阳走向和风湿关系,既符合实际病情的特点也是一种理论上的高度总结】
【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才是《内经》中关于脏腑经络的八纲解析,即阴阳、虚实、逆从、内外。其中还包括了上下和风湿走向等。】

帝曰: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?

岐伯曰: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,必因于脾乃得禀也。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禀水谷气,气日以衰,脉道不利,筋骨肌内,皆无气以生,故不用焉。
【解析了四肢不用的病机,是因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而导致四肢没有水谷气的滋养从而不用】

帝曰:脾不主时何也?

岐伯曰:脾者土也。治中央,常以四时长四脏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独主于时也。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。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。

帝曰:脾与胃以膜相连耳,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?
中医药治疗肿瘤,你还在怀疑吗?岐伯曰:足太阴者三阴也,其脉贯胃,属脾,络溢,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。阳明者表也,五脏六腑之海也,亦为之行气于三阳。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,故为胃行其津液。四肢不得禀水谷气,日以益衰,阴道不利,筋骨肌肉,无气以生,故不用焉。
【脾与胃仅仅是以膜相连,为何能为之行其津液呢?脾是行气于三阴的,胃为阳明主表,是五脏六腑之海,也能为其行气于三阳的。简而言之,胃是脏腑之海,但三阴三阳的水谷气还要脾来运行。】
【此论是《脾胃论》的根源,也是内经中以脾胃为例而涉及五脏六腑的最为根源的解析,对内伤杂病的治疗非常重要,尤其是虚耗性疾病】

总结:此篇通过脾胃来举例阴阳、虚实、逆从、内外,通过四肢不用来解析脾病的机理问题。也是从大量的脾胃病治疗实践后高度总结出来的理论解析。
附:
《甲乙经》后说:身重骨痿不相知,太白主之。
阳明脉解篇第三十(承接上篇继续从脏腑经络角度来解析病候)

黄帝问曰:足阳明之脉病,恶人与火,闻木音则惕然而惊,钟鼓不为动,闻木音而惊何也?愿闻其故。

岐伯对曰:阳明者,胃脉也,胃者土也,故闻木音而惊者,土恶木也。
【实践中对足阳明胃病的观察,有一个闻木音而惊的症候,基本机理是木克土的缘故】

帝曰:善。其恶火何也?

岐伯曰:阳明主肉,其脉血气盛,邪客之则热,热甚则恶火。
【胃为阳明,多气多血,是阳气最盛的一腑,最容易受邪生热,所以恶火,实践中看出胃火大的人都怕热。这也是需要对脏腑的特点有更深的了解才能解得出】

帝曰:其恶人何也?

岐伯曰:阳明厥则喘而惋,惋则恶人。
【阳明厥逆则喘闷悲惋,喘闷悲惋多是不大愿意接触人的,也是社交恐惧的病机】

帝曰:或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,何也?
中医药治疗肿瘤,你还在怀疑吗?岐伯曰:厥逆连脏则死,连经则生。
【胃病及肺大多是气喘重症,尤其是严重的情况,死证较多,再涉及到肾,气不归根必然死证了,这在气喘证的实践中是可以见到的,但根源是胃气的上逆,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治喘先治胃】
帝曰:善。病甚则弃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数日,逾垣上屋,所上之处,皆非其素所能也,病反能者何也?

岐伯曰:四肢者诸阳之本也。阳盛则四肢实,实则能登高也。

帝曰:其弃衣而走者何也?

岐伯曰:热盛于身,故弃衣欲走也。

帝曰:其妄言骂詈,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?

岐伯曰: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,不避亲疏而欲食,不欲食故妄走也。
【后世有“胃主神志”之说,其基本的原理也是因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,易生内热而上扰神志。由《内经》可知胃病常生惊、恐、妄、狂等病症。《伤寒论》也示范了胃腑实的狂妄证治疗,因此从胃病论治神志问题不可忽视】

总结:此篇是详解胃病的证情,尤其是热病和厥逆的情况,某种程度上来说,治喘要先治胃,治神志问题也有从胃上考虑。后世的《脾胃论》论内伤大多都是详于脾而略于胃,甚至将脾病混淆于胃病,对于《内经》所列的胃病重症不够重视,这是比较遗憾的。

理解此两篇的意义
了解了这两篇病机病候,就相当于了解大多数内伤杂病的病机和治疗问题了。这也是后世医家重视脾胃的根源,当然我们也知道后世医家重视脾详于脾的较多,而关于胃病的治疗多狭于伤寒。
从另一方面,也说明脾的主要功能是为胃行其津液以荣养四肢百骸的,四肢不用的问题是脾不能运化而造成的,所以脾以健运为顺,以能为胃行其津液为顺。而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的,是五脏六腑之海,其病的最大问题是客邪发热和厥逆喘闷,所以胃以不发热为顺,以通降为顺。
以此为例,也可以举一反三的研究其他十经的病变机理!

附:
《甲乙经》说:阳盛,故妄言,骂詈不避亲疏。大热遍身,故狂言而妄见妄闻,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,虚者补之,血如实者泻之。因令偃卧,居其头前,以两手四指按其颈动脉久持之,卷而切推之,下至缺盆中,复上如前,热去乃已,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。

身热狂走,谵语见鬼,瘛疭,身柱主之。狂,妄言,怒火恶火,善骂詈,巨厥主之。
热病汗不出,鼽衄,眩,时仆,面浮肿,足胫寒,不得卧,振寒,恶人与木音,喉痹,龋齿,恶风,鼻不利,多善惊,厉兑主之。
四厥,手足闷者,使人久持之,厥热(一本作逆冷)胫痛,腹胀,皮痛,善伸数欠,恶人与木音,振寒,嗌中引外痛,热病汗不出,下齿痛,恶寒目急,喘满寒栗,断口噤僻,不嗜食,内庭主之。狂歌妄言,怒,恶人与火,骂詈,三里主之。

手太阴肺经
是动则病肺胀满,膨膨然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则交两手而瞀(音务,又音茂),是谓臂厥。是主肺所生病者,咳,上气,喘喝,烦心,胸满, 臑(音如)臂内前廉痛,厥,掌中热。气盛有余则肩背痛,风寒汗出中风,小便数而欠。气虚则肩背痛寒,少气不足以息,溺色变(一云卒遗矢无度)。为此诸病。
【虽然说与脾同是太阴脉,但所在部位和隶属的脏器不同,所生病候也是不同的,因此对于肺病的解析,也可参考前两篇的解析方式,根据阴阳、虚实、逆从和内外的区别进行阐释。】
【要解析肺病的问题,就要从肺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特点入手,肺主气而朝百脉,气不行就容易胀满胸满。咳,肺客寒邪而咳,上气、喘喝与阳明厥逆同病外加肺气厥逆会更加严重。肺病的寒热虚实比较复杂,后世的医家称肺为娇脏,也说明内外之因皆易伤肺,因此治肺的药方也比较多】

【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养生的重要性,有的强调养心,有的强调养胃,都是有所侧重的。从《内经》来讲,人的衰败是因为欲望太多和食饮不节导致人纵欲过度真气溃散。所以,有人提出要养心,目的是节欲保精;有说要养胃,目的是纳食生气血,这都容易理解,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养肺,尤其是男性朋友。内伤之中,肺胃之阴虚最为普遍,纵欲最伤的一方面就肺气肺阴,喜食辛辣最伤的也是胃、肠、肺系,贪酒嗜烟不用多说,都是消耗肺阴的。若是自小就易受外感,再有这些内因那肺系就更加脆弱了。肺气肺阴一伤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气短乏力,精神萎靡,焦虑不安,久治不愈便成劳怯,成了疑难杂症就会多方求治,有的从脾论治燥湿温阳,有的从肾治填补肾精,既是贴吧现状也是现实中人们的常态。患者为什么会焦虑不安的表现呢?《内经》说:“血气者人之神,不可不谨养。”所以,很多神志问题也有从气论治的必要,因为补血大多以补气为重,有气才能生血。某些养生家讲究精气神,尤其是要通过练习气功以达到养生的目的,气功讲究的就是心肺的养护,心要静,要能一念代万念,呼吸方面要细匀才能调气养气。
再一方面,肺气肺阴足的人大多冰肌玉骨气宇不凡相貌堂堂,而肺气肺阴不足的人最容易出现皮肤问题,因为肺主皮毛。现实中就有很多皮肤上的疑难杂症,吃一点辛辣就长痘痘,皮肤干燥,还有湿疹刺痒这样问题,很是常见,大多都与肺气肺阴的损失有直接关系!因此,在养生方面,在内伤杂病的治疗方面,我们不得不重视肺脏的养护与调治!】
手阳明大肠经
是动则病齿痛,䪼肿。是主津液所生病者,目黄,口干,鼽(音求)衄,喉痹,肩前臑痛者,大指次指痛不用。气盛有余则当脉过者热肿,虚则寒栗不复。
【大肠为传道之腑,与阳明胃紧密相连,其经过齿、䪼,如经所言大肠气盛多热肿,热以目黄口干。阳病在上,所以头目部阳疾火旺都要考虑到手上的经脉,尤其是阳气最旺的阳明经,像目黄、口干、鼽衄、喉痹等,皆属于典型情况,属于提纲性的举例,如果能把握这一点,那么在现实中遇到就能了然于胸了,至少我们不会搞错经络,再加上熟练掌握陆飚所说的扎跳和烧火山透天凉手法,治此类疾病应属于手到擒来】

足阳明胃经
是动则病洒洒振寒,善呻,数欠,颜黑,病至则恶人与火,闻木声则惕然而惊,心欲动,独闭户塞牖而处。甚则欲上高而歌,弃衣而走,贲向腹胀,是为骭厥。是主血所生病者,狂疟温淫,汗出,鼽衄,口喎,唇胗,颈肿,喉痹,大腹水肿,膝膑肿痛,循膺乳、气冲、股、伏兔、骭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趾不用,气盛则身以前皆热,其有余于胃,则消谷善饥,溺色黄;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,胃中寒则胀满。为此诸病,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三倍于寸口;虚者,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【这是足阳明胃经病情的完整提纲,前面的阳明脉解是一个示范,这是古人为了节省笔墨不得已而为之。这一点只有善于举一反三,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把握《内经》的这一层意思。只要了解了这一层,通过阳明脉解,我们可以尝试着去了解其他经脉的问题,这比《伤寒论》运用《热论》的六经解析更加全面和饱满】
足太阴脾经
是动则病舌本强,食则呕,胃脘痛,腹胀,善噫,得后与气,则快然如衰,身体皆重。是主脾所生病者,舌本痛,体不能动摇,食不下,烦心,心下急痛,溏瘕泄,水闭,黄疸,不能卧,强立,股膝内肿厥,足大趾不用。为此诸病,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盛者,寸口大三倍于人迎;虚者,寸口反小于人迎。
【在《太阴阳明论》篇已经作了示范性的解析,这是脾病的完整性提纲,只要明白这个提纲,我们才能正确的谈脾病问题,这是经过反复实践后高度总结出来的。尤其是后面的“足大趾不用”,是具有诊断意义的提示。今天,我了解了一下张春发老师的“春发疗法”中关于经络穴位的知热感度的测定一说,让人耳目一新,这种创新式的诊断是否验证了《内经》的观察总结,或者说是互相印证。“足大趾不用”的一方面表现就是对热的敏感与迟钝,另一方面仪器的测定也证明了脾病会表现在足大趾的灵钝上。这个暂且只是个人的一时见解,具体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验证】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