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注册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!connect_header_login!

!connect_header_login_tip!

搜索
态僎颚
发表于: 2019-5-8 18:56:19 | 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
1.燥为总体,为伤津为主,温燥兼热,凉燥兼寒,那么症状也不一样,用药也不一样。凉燥散寒滋阴,用药从方剂来看,很少看到用生地,麦冬甘寒这一类,反而用甘草杏仁大枣这一类偏温性,刚好符合伤寒建中。而温燥用药多用麦冬,沙参这一类,也符合热证伤津的症状。好比伤寒和温病都有阳明胃热为交叉,前者为消耗阳气为主,后者以伤阴为主,后续治疗的方向也不同。
2.湿性本热,个人认为,湿在没有化热的情况下用药一般是健脾去湿,都是以苦温性为主。燥性本寒,内燥多用甘寒药润。如果生搬硬套这个概念有点说不通,湿本来阴邪,多伤阳,燥多伤阴。
苦寒能燥,辛能润之,书中参考,苦寒中药,败坏脾胃,化血无源,有燥症。而辛能润多指气血不通,用辛药通气血达到全身,营养全身。而辛药本身就消耗气血,怎么会润?润还是用甘药。燥还是要用温苦。
我觉得中医理论现在发现的非常成熟,只是现代医学打压,和中医插边球有很大的影响,虽然说多做临场多看经典,学习百家之长,学习百家之长一定要在精通作为前提,要不然飘忽不定。
南北差异不一样,多要站在中医以外的眼光看中医,南北差异不一样,饮食,习惯天气,和现代人生活习惯,都会影响用药,那么套方治病有点不现实。多学习当地明医用药经验!
百家争鸣是能促进学术的发展,那么目前最多,是西医和中医撕币,在经济社会,目前打着中医旗号圈钱比较多,能潜心学习很少,毕竟人要生活,这样的话不能利于中医发展。
跳转到指定楼层
分享到:  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!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! 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!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! 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!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! 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!!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!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主题:590 | 回复:737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